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黄河迷雾,摄于兰州,12月18日)

 

如果你去过兰州,你会发现,北京的空气其实真的已经很好了。

如果问一百个兰州人关于空气质量的看法,大概会得到一百种吐槽。两个公开的描述是,“雾都”和“毒城”。

四年前,我第一次去兰州。在西行的列车上,邻座的小伙儿自问自答:“你知道中国哪个城市的空气最糟糕吗?当然是兰州!”

这真是一种我难以理解的奇妙的自信。当我们乘坐的列车一点点靠近兰州,逐渐浓稠的尾气味提醒我,他说的没错。兰州的空气即便不是最糟糕,至少也是非常糟糕的。

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味啊。是煤烟味吗?不是,兰州不是山西煤都,早就使上天然气了。是尾气吗?好像也不是,至少不是冒着黑烟的汽车呼啸驶过后留下的那种味道。

总体说来,这气味有些刺鼻,但还算不上十分呛人;有些浑浊,但和刮沙尘暴时的北京空气相比,又要清新些。

身体的反应是迅速而敏锐的:一个大喷嚏,再一个大喷嚏,眼睛干涩,不停眨眼,喉咙里则像卡住了痰,燥热难受。

兰州给我的第一印象,远不比西北民歌里唱的那么美好。

兰州的空气真是太糟糕了,以至于为旅行者准备的精简攻略书Lonely Planet在介绍兰州时,也不惜花四百字的篇幅加以介绍。这篇边栏援引了全球著名环境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1998年发表的报告,称兰州可能是当时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几乎没有一天的空气是洁净的”。此外,还引述了一个被兰州人津津乐道的段子:每到冬天,兰州就消失了——消失在在卫星云图中。

“很不幸,兰州可能是中国空气质量最糟糕的大城市之一。”书上写。

2012年年末,我又一次去到兰州。这两年,我听说了太多有关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负面信息。为了这趟行程,我早早做好了准备。是的,我带上了被呼吸科专家广泛推荐的3M口罩,而且带了俩!

可我后悔了,真的。如果我没有戴口罩,我本应该被兰州在过去几年里花大力气做的空气污染整治成果所感动。空气检测数据显示,兰州的空气质量已经大有改善。可是我戴了口罩,几乎时时刻刻戴着,于是悲剧发生了……

第一天,口罩内侧的白棉布显现出浅淡的灰黑色印记。第二天,颜色慢慢加深。到了第三天,我恍惚觉得我的口罩内衬原本就是布满黑色斑点的。

最近几个月,环保组织“绿驼铃”加入了“我为祖国测空气”的队列。志愿者使用自然大学资助的便携式PM2.5测试仪,每日取早中晚三个时间点在兰州郊区的某高校校园里测试空气质量。这些数据发布在“@兰州空气观察团”的微博上。

负责测试项目的志愿者告诉我,再这么测下去,她会崩溃的。

看过记录本后,我也崩溃了。12月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已经突破了我对“坏空气”的想象:PM2.5检测值最高达到四五百,平日稳定在两百以上,最低也有一百多。根据当日的监测数据,PM2.5数值已接近300,为严重污染。

若在北京,看到美领馆空气质量APP上公布这样的数据,我一定会选择闭门不出。但在兰州,这样的空气质量实在是算不上太差,没有谁的生活和工作会因此而停止。

在兰州三日,出租车司机都告诉我,我赶上了好天气。是啊,兰州的好天气意味着站在街道的这头,可以望到街道的那头,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高楼和烟雾朦胧的白塔山。

“那坏天气呢?”我问。“那就惨咯,站在十字路口,可能都看不清四周的建筑。”司机说。

我担忧地问司机:“能见度这么差,怎么开车?”司机笑话我,“你们北京来的真没见过世面,我们不都是这么开着的么!”

 

话题:



0

推荐

刘虹桥

刘虹桥

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前媒体人,现居巴黎,从事自由撰稿和独立咨询。关注水、环境、气候、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等泛可持续议题。联系:liuhongqiao1@gmail.com。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